六個月的重朔之路
從念研究所以來,每過一段時間就會來個認真減重,陸陸續續也有一些成果,累積了一些經驗,不過這一次是做得最猛烈的一次,也算是集大成了吧。想說把我的一些經驗寫下來,但,我不是營養及運動專家,也許這在我身上有用,還算健康的減,在讀者的身上是否有用,是否健康,我無法確認。所以,如果要試試看我的方法,do it at your own risk。
這一篇比較長,所以我先節錄主要我做的事情在此。
- 不吃碳水化合物 - 吃便當不吃飯,不吃麵,不吃水餃... 等,戒糖
- 一週斷食 24hr 兩次
- 每天運動,時間加起來至少 30min 以上,最好心跳達到 130/min
第一次,戒糖手搖,可執行有氧
我第一次認真減重發生在碩一下學期的時候。當時主要做兩件事情,第一,完全戒有糖的手搖。認識我的人都知道,我是極重度手搖控,超愛喝奶茶,所以那一段時間,我就不喝奶茶了,因為無糖奶茶我個人是真的覺得不能喝 🤣 我就變成只喝無糖的純茶,如無糖綠、無糖烏龍、無糖青等(無糖的紅茶太澀所以我也不太喝)。另外我記得我當時吃飯都請店家飯量減少或只要一半,少吃一點澱粉。
第二,我是個不愛運動的人,以前下定決心要開始慢跑,就是跑一次把自己累死之後,下一次就是一年後了。所以,當時覺得,要做一個「可執行」的運動。最後達成的方式就是先從「快走」開始,每次都走 30-40 分鐘。快走是一個不會讓我做完就好像快要死掉的方式,這個思路大大的降低阻力,讓這項要執行的事情變得可行,我覺得這一點非常非常地重要。當時蔡健雅剛出《Goodbye & Hello》專輯,這整張專輯就是陪伴著我大部份快走的時光。《達爾文》這超經典就不用多說了,《如果你愛我》是當時我非常喜愛的歌,就這樣在中央大學校園走的道路跟藍色跑道走了好多遍。
這兩件事情之外,另外一個大重點是測量!當時在大賣場買了一個數位體重計,它可以顯示體脂的(雖然我現在覺得這體脂的部份是快樂錶),體重計的重點是它有小數點,所以刻度再細了一點,比較可以了解進展到哪裡,而且是數位的,比較不會有校正或者是因為眼睛視線的角度不同造成的誤差。
這些東西有了之後,每天紀錄,執行這兩項,然後看結果。當時得到的結論,我的身體似乎反應時間是兩週。所以做這些事情一定至少要做兩週,才看得到結果。這非常重要,因為看到結果,才會造成正循環,看到數字往下降了,就更有動力繼續。看著越來越靠近自己想要的目標,就會越想做這些事情。
我記得我當時減了 9 公斤左右,不過那時的記錄紙條隨著搬家而不見了,好像是 83kg -> 74kg 的樣子。至於當時快走是每天做還是一週幾次,我已經忘記了。這一回結束後,我就再也不喝全糖飲料了,我預設都是買微糖(1/3 糖),很偶爾喝半糖,便利商店的飲料對我來說就算是全部都太甜了,第一次減完造成比較永久性的改變是這個 🤣
不過,碩二開始寫論文,就在寫到一半的時候變回原形了。我早餐都要吃中央大學後門鄉村漢堡的 3 號配奶茶加雞塊薯條,也許要再加個雞柳條。
很久很久以後,去健身房
後來工作一忙,就真的不得了,我一直希望可以再來一輪,可是一直失敗。2017 年因緣際會加入了一家新開的健身房,當時就是為了要瘦身,或說,為了身體健康而去的。在這之前,我有斷斷續續去一分鐘一元的健身房,但沒找教練,成效不好。這次去就很明確,直接報了一對一教練(花了太多錢)。
這一輪在運動上有教練幫忙,飲食上教練有強調她不是營養師她其實不能給我「吃什麼」配置的建議,但給了我一些方向。基本上就是晚上不吃加工品(如貢丸、漢堡排、燒賣、蛋餃之類的),吃原生的食物,然後我記得我一週會有幾餐只吃 Subway 的沙拉不加醬,好像也是一個不吃澱粉的概念。實際上的規則是怎樣有點忘了。
這一次因為花了很多錢,就有一種莫名的動力,5 個月左右 105.7kg -> 95.9kg,體脂 35.2% -> 30.1%,這次量的就比較準,因為是健身房的 inbody 量的。當時一週至少會去兩次健身房,每次去都一個多小時,後來有一陣子都是快兩小時,我週末也會去,最多一週去五天還六天,滿瘋狂的。
上次的 take away 如果是喝飲料這件事,這一次的 take away 大概就是我比較可以習慣運動前後的感覺,訓練過成的痛苦,運動完流汗精神很好的感覺。也是第一次我因為工作上跟同事吵架,我不是去爆飲爆食,而是去跑跑步機、練器材轉換心情。另一個 take away 是我開始可以忍受一些我覺得食之無味的食物。Subway 的沙拉不加醬真的... 有點恐怖。
但,當時工作的高壓,我大概半年就又回到一百出頭了。不過我又再繼續去健身房把它壓下來,所以這個時期我的體重就是有週期性的在 100 與 90 之前上下跳動。
Apple Watch & Health App
2019 下半年我換了另一間包月便宜許多的健身房,當時在工作轉換期,有大量空檔,就把握這個機會狂去,又將體重降到 90kg 左右。在這個同時,我買了 Apple Watch,我後來發現這東西真的是非常好用。其實就算沒有 Apple Watch,iPhone 上的「健康」(Health App)在紀錄上就有很大的幫助了。
我在測量的時候,一定是每天同一個時間測量。我觀察我自己的體重,同一天大概就會 +- 0.5kg,這樣一來最大跟最小的差距大概會到 1kg。所以後來都用同一個基準點。我是每天早上起床上完廁所後量,然後會減少衣服帶來的差距。量完直接手動輸進「健康」,就有很容易觀看的數據了,它繪製的圖表也是一目了然,而且會有前進的動力(前提是那個線一直接進你的目標時)。
回到 Apple Watch,它好用在可以幫你紀錄運動,你花了多少時間,心率多少,可以非常容易看見,這樣在做有氧的時候更有幫助(例如我有個目標心跳,這樣我知道我是不是要再跑快一點,或飛輪阻力再大一點),另外它會跑秒數,所以要計時什麼的都非常的方便。
間歇性斷食
換了健身房後,隔年 2020 疫情爆發,健身房也就停擺沒去一陣子,等到比較好轉的時候,我常去的那一家被... 勒令停業了 🤣
找了很久都沒找到合適的,就不去了。這一段時間我詢問了朋友關於間歇性斷食(Intermittent Fasting)的方法,查了一些資料,大家常做的是 168,也就是 24 小時內,16 小時空腹,所以進時集中在 8 小時內完成。不過我做的是我朋友的方式:52 斷食,我一週有兩天 24 小時不吃東西。我計算的方式是:假設我週一有吃晚餐,週二斷食,則我週二早餐與中餐不吃,等到週二晚餐時段,已經距離上一餐有 24 小時了,所以我週二吃晚餐。也就是說斷食的那兩天,連續兩餐不吃。
我因為固定週一晚上上鋼琴課,我覺得上課很耗費精力(爵士真的太難了),所以我斷週二與週五。我之前是都斷中餐跟晚餐,但最近我改早餐跟中餐,是一個偷懶的概念。我不太記得這一輪我什麼時候執行到什麼時候,但大概是三四個月我從 98kg -> 93kg 左右。
這段期間如果說有什麼 take away,大概就是我可以知道 24hr 不吃東西是什麼滋味,後來久了也就不會覺得那麼痛苦了。真的很餓的時候,看個影集打個電動然後去睡覺,隔天其實是沒那麼餓的。
大魔王的集合
去年約莫十月左右,我開始新一輪的減重,方式一開始就只是 52 斷食。不過後來就越加越多其他的東西進來,可以說是我之前所有方式的集大成了。
52 斷食
我依然是斷週二與週五的中餐與晚餐,所以我週二與週五,早上約九點半吃完早餐後,我就會等到週三、週六的早上才吃第二餐。這樣的斷食比較難受的時間點會在晚上接近九點到十一點的時間,但只要撐過去,隔天早上其實是沒有那麼餓的。想辦法轉移注意力,打打電動,或是直接去睡覺,久了就覺得還好。
No carb
除了 52 斷食外,第二樣是我之前沒有試過的––戒碳水化合物,其實我也不太確定這樣說到底對不對,但基本上就是不吃糖,也不吃澱粉。一開始我覺得很難,路上買的便當什麼的都有飯,難到只能找沙拉店?其實沙拉店也沒那麼好找。後來我是去自助餐買,不加飯;再一些時間,我是直接去便當店買便當不加飯,滿多店家會直接換一道菜,後來覺得這樣也滿方便的。晚餐的話滷味店開始營業了,就多一個選擇。如果你覺得 52 斷食會很餓,我覺得不吃澱粉才是真正的大魔王,超級餓!
早餐因為我通常都吃早餐店,實在是沒有什麼沒有無澱粉的選擇,例如漢堡、三明治、義大利麵、蘿蔔糕等,所以早餐我依舊吃我平常吃的三明治,但請店家不要加沙拉(就是抹那一層油啦)。
有時候實在找不太到東西吃,麥當勞在原本一般飲食是一個很方便的選擇,在我實行的這種飲食方式也是可以的。之前我是都點二塊炸雞餐配沙拉與無糖綠(我在減的初期炸雞是全部都吃的,但後來我也不吃皮了),過了幾個月後,我也會直接點漢堡不要麵包。有經驗的櫃台可以很快理解,但有時候他們會不知道要怎麼做,會問醬要塗在哪裡之類的,我其實不 care,只要有東西給我就行了。便利商店要這樣吃也是可以的,現在的微波食品都有那種雞胸肉或鮭魚、茶葉蛋,不過我發現現在我吃這些頭會痛,不舒服,後來就少吃了。
不吃糖對我來說還行,因為第一次減就是從飲料下手。也因為那一次這樣做,我後來就不太愛吃很甜的東西了。吃到糖份太高的東西,馬上就會昏昏欲睡,精神不好。總之,喝的部份就是一樣,只喝黑咖啡,原茶類的手搖。
飲食的部份很難做到完完全全 no carb,畢竟外食根本很難控制店家怎麼料理,用什麼調味,所以就是一個大方向與原則,在自己可以控制的情況下實行這樣的飲食。
運動
最後就是運動。減的第一個月也是從簡單的開始。我每天會做兩輪,早上出門前 20 分鐘,晚上回家後 20 分鐘。因為我住公寓四樓,所以例行的運動就是從四樓快走到一樓,再回到四樓,三趟或四趟,心跳最好到 120、130,因此不能太慢。這樣其實只會花三四分鐘。剩下十五分鐘做一些仰臥起坐、伏地挺身、深蹲等等。
我因為覺得這樣爬樓梯不方便,怕會吵到鄰居(其實是我不太愛社交,每次都不想碰到鄰居),我後來買了一台健身腳踏車,一萬二左右。接下來的有氧都是騎這一台。整件事情就變得簡單多了。我之前是分兩輪,但後來我時常是一天做一輪,不過改成半小時起跳,有時候會做一小時。腳踏車的好處就是可以看電視,時間比較好消磨不會覺得太枯燥。這段時間我看了《晨間直播秀 The Morning Show》第二季、《泰德拉索 Ted Lasso》、《基地 Foundation》、《獵魔士 The Witcher》、《華燈初上》、《魷魚遊戲 Squid Game》、《洛基 Loki》、《黑錢勝地 Ozark》、《鷹眼 Hawkeye》、《捍衛任務 John Wick》(三部曲)、《模仿遊戲 The Imitation Game》、《黑寡婦 Black Widow》... 最近則是在看《真愛總動員 How I Met Your Mother》、《月光騎士 Moon Knight》等。
如果有聚餐我吃得比較多,我可能就會騎到一小時。我大概是每五分鐘有四分鐘阻力調比較強,讓心跳快一點,然後休一分鐘,有時候則是可能阻力中等然後騎好一陣子。不論如何,不能沒什麼阻力的騎,盡量達成平均心跳 130 左右。
運動的部份我每天都有做,只有一兩天因為身體不太舒服沒做,我隔天會補回來。去年十二月我有幾天加班都很晚,可能兩點才到家,我一樣是騎 30 分鐘,三四點才睡,我還記得當時在看基地。搭配影集會比較容易執行。
另外,有時也是因為聚餐吃喝(酒的部份)比較多,我有時就是散步回家,可能會走 45 分鐘或一個半小時。
在中後期,我變成是大部份運動都是騎車,但我一週會做一兩次剛剛說的仰臥起坐之類的,或者是這個影片的核心運動。
堅持與支持
整件事情的關鍵我認為是持續執行。有大家的支持很重要,這一段時間真的是苦了我的同事們,因為我們以前總是瘋狂地在吃吃喝喝,後來我幾乎一律回絕,包括我們製作洋芋片的專案,客戶給了好三箱 Costco 的賣的那種大包裝,我幾乎沒吃,結果就化成了同事的肥肉了 orz
自己的意志堅定一定很重要的,但有了朋友的支持也是同等的重要,如果身旁一直有人給你壓力,希望你跟著一起吃喝有的沒的,這樣的情況就會很難成功。反倒是如果身旁的人了解現在你在為了健康做這樣的事情,多給一些支持與鼓勵,事情就會變得更可以執行。
速度
最後這一論,我的速度大概是每一週會減 1kg(不到),體脂掉的速度很慢,但放久一點就會看到差別,大概是一個月會減 2%。我本來的目標是大概 82kg 上下,後來發現可行,就下調到 78kg 左右,接著又發現繼續做同樣的事情就會一直往下,速度其實有慢一點點但不會慢太多,所以最後目標設在 75kg。
年月 | 體重 (kg) | 體脂 (%) |
---|---|---|
2021/10 | 95.3 | 30.02 |
2021/11 | 91.89 | 28.46 |
2021/12 | 87.16 | 26.61 |
2022/01 | 83.04 | 24.84 |
2022/02 | 79.12 | 22.88 |
2022/03 | 75.89 | 21.02 |
2022/04 | 74.63 | 20.02 |
上面這個數據是我用家裡的 TANITA (InnerScan 50)量的。四月份做了一次健康檢查,測量的結果是 74.1kg 與 16.9%。
結語
最後這一次的大魔王方式可以有成果,我認為是因為我之前有陸續做過一些不同的方式。這次新的只有 no carb,以及同時做三種。前幾次要嘛運動加少吃,要嘛只有斷食沒有運動。
循序漸進是我認為的另一個重點,文中提到很多次「這麼做讓它變得可執行」,因為太跨張、太過的方式無法持久。想辦法讓門檻變低,一開始運動就是做可以負荷的,但也不能完全不困難,要有一點點伸展(這個可參考《刻意練習》)。另外要增加助力(如同儕的支持)與讓量測結果說話,讓中立的數字反應現況,不要讓情緒感覺這種不客觀的因素影響執行。Apple Watch 與 iPhone 的健康 App 可以協助記錄,一目了然的圖表可以刺激往前邁進,變成另一種助力。當我看到數字往下掉了,就會確定這樣的做法會去到我想要的成果,所以原本可能覺得痛苦的事情就沒有那麼痛苦,因為知道後面會有獎勵(想要的結果)。
最後,堅持下去,看到成果的時候總時開心的。上一次做健檢是六年前,當時被醫生判定為中度脂肪肝,這次報告已經沒有了。改衣服的阿姨說我的褲子尺寸小了三個 size,我全部的褲子都沒辦法穿了,朋友覺得我是不是生病了,都是美麗的煩惱吧。
但... 這一次可以撐多久呢?(怕)